話題 / 時事評論 發布於 2020-12-16 11:20:46

你還在「文青式減塑」?別再誤會紙吸管比較環保了

丁叮汀 1406

台灣六都家庭每週從超市可帶回上億件一次性塑膠包材。圖片來源:綠色和平提供

你是不是也改用「環保」吸管救海龜?全球光是一次性紙吸管市場,就逼近一年500億台幣,預估未來成長率高達14%。然而,真相是:塑膠吸管還能回收,紙吸管碰過食物只能變垃圾,而吸管問題在海洋垃圾中,其實根本小得可忽略不計。真正的環保,該怎麼做?

綠色和平(Greenpeace)在台灣最成功的連署是哪樁?不是搶救雨林,也不是守護海洋,而是2019年的「超市減塑」連署活動。

綠色和平統計,台灣六都家庭每週從超市可能帶回上億件一次性塑膠包材。這個驚人的數字,讓連署活動短短半年多,就超過12萬人參與。「台灣消費者其實很重視這個議題,」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觀察。

 

行動1 選擇裸賣、少包裝商品

已有業者正在評估將減塑納入企業社會責任目標,力求2021年,蔬果百分之百不使用塑膠盒包裝。

根據市調機構尼爾森(Nielsen)調查,20至30歲左右的千禧世代購買力強,也是最重視永續、環保的一群消費者。

環保消費的第一步,就在識破替代材質不等於環保。

2018年,德國環團「德國環保行動」(DUH)與PLA塑膠袋製造商打了5年的官司,終於落幕並勝出。這些一次性PLA塑膠袋本來打著環保可分解的名號,獲得德國零售通路巨頭採用。

 

行動2 別再誤會紙吸管比較環保了

儘管在實驗室條件下確實可分解,「但目前PLA既無法在掩埋廠順利分解,也不能進到其他塑膠回收系統,只能燒掉,」DUH揭露這個假環保的事實,因而官司纏身。DUH循環經濟副主任桑默(Philipp Sommer)對《天下》記者說,應朝限用、減量的公民意識著手,才是對於塑膠問題更積極也更根本的解決之道。

另一個值得好好思考的假環保案例,是吸管。

4年半前,哥斯大黎加岸邊一隻鼻孔滲血的海龜,讓塑膠吸管一下子成為各國禁塑政策最前線,也催生「環保」吸管的巨大商機。

根據市調研究,2019年全球光是拋棄式紙吸管的市場就有16億美元,未來7年年複合成長率近14%;其他不同材質的環保吸管從玻璃、不鏽鋼、矽膠甚至到竹子,更是市場顯學。

此類商品文案沒說的是,每年有83億根吸管流入海中,但是重量佔整體海洋垃圾不到0.03%。塑膠垃圾問題中連配角都當不成的吸管,卻是減廢禁塑的主角。

「禁用吸管會產生的風險是讓人自我感覺良好,企業和個人可能覺得不用吸管就已經盡力減塑,」史丹佛大學海洋解方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利普(Jim Leape)針對塑膠問題如此說。

更諷刺的是,若用其他材質代替塑膠,也不見得能解決問題。以最熱門的紙吸管而言,只要一沾染食物就只能當成垃圾,不可回收,反而塑膠吸管還能回收。

其他材質的耗能以及碳排放,也比塑膠高。不鏽鋼吸管耗能是塑膠的90倍、碳排則是150倍,至少得用上150次才算得上環保。

即使如此,替代材質的環保形象仍舊牢不可破。環保杯租賃服務青瓢共同創辦人林志龍,去年在小琉球與手搖杯店家合作推出「琉行杯」,本來考慮採用可重複使用、可回收的PP(聚丙烯)塑膠杯,最後因為塑膠杯「不環保」,改用不鏽鋼杯。「其實鋼杯的碳排放量比較大,」他無奈地指出,鋼杯的營運成本也貴得多。

 

行動3 狂買「環保」產品,不如一個用到底

吸管只是冰山一角。數一數,為了取代一次性塑膠製品、為了環保,你是不是買了更多環保杯、環保筷、環保袋、環保餐盒、環保手搖杯提袋?這些產品,如果沒有重複利用直至它的生命盡頭,仍舊救不了海龜。

買了就要用,而且要用好用滿。減少不必要且假環保的消費,才是減塑救地球的第一步。

 

出處:天下雜誌692期